第十一章 抵达黔东南
擦掉一身的臭汗,我换上干净的夏装,简单地收拾了几套换洗的衣服便赶到了凯旋路别克汽车养护中心,这里也是别克车的定点4S店。
昨晚离开办公室前我给专门负责修我这台车的师傅发了短信,要他们务必在今天中午前把车修好,我有急用。
赶到养护中心时,修车师傅到马路上试车去了。
养护中心的办公房是一色落地的玻璃窗,江南岸南滨公园的山峰都能一览无余。
靠窗的办公桌旁有两名女职员,她们都穿着同样的工装,不同的是其中一名坐在桌旁玩电脑,另一名却站在她身后织毛线。
站着的那个跟她的同伴说:“你看啊,都中午了对面山上的云都还在山下,遮得连长江都看不到了。”坐着的那个漫不经心地说:”是啊,今天这云怎么这么低,都在山下。”
我插嘴说:“那是雾,在山下的叫雾,大雾离开大地升到天上才叫云。”
她们两个都笑起来,我也笑起来,这时我才看到其中一个有点漂亮,在重庆遇上有点姿色的女孩也是经常的事,我又看了她一眼,她笑吟吟地看着我,眼神里有一种洋洋自得的神情。
女人就是这样的,如果她有点漂亮而且也知道自己漂亮,她碰到陌生男人的眼神时,就会有那种一目了然的自豪感和居高临下的眼神。
但在我看来女人也需要有内涵才更具吸引力,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我可从来不看在眼里的。
不过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也不适宜于探寻这个,我得催修车师傅快点把车开回来,我还要赶几百公里的路啊。
接过刚刚进完保的原装别克车,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我的黔东南之旅。
驶过滨江路,穿过长江大桥,我驶上了江南大道,一阵热风吹来,完全把我吹醒了。
重庆是中国长江沿岸四大火炉之一,五月的风已稍嫌燥热。但我知道越往南走那里的空气会更清新,接下来的几天我将一直沉浸在这样清新的空气里。
国家决定实行西部大开发,给西南带来了无限的商机,以前坑洼不平的75号国道变成了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,上午十点过钟出发,中午便赶到了大娄山下的桐梓县城吃早饭。
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贵州北大门,昔日破败荒凉的景像已被一片繁荣所替代,往昔安静的田野上竖起了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商品房,街道宽阔了许多,人流也稠密了许多,不见了摇着蒲扇在街边闲聊的人,大家好似都和我一样----为了挣足够多的钱在不停息地忙碌着。
看着这些变化我真想立刻告诉敏敏,让她也有资本向别人抖一抖我家乡的繁荣。我习惯性地摸摸手机,但这次兜里却是空的。
驾着宝石蓝的轿车,听着别克V6那尖细而悦耳的发动机声音,在金灿灿的油菜花和墨绿色的小麦田中穿行,越往南走花开的越盛。
在重庆油菜才刚刚开花,绿油油的叶片里刚现出星星点点的黄,而贵阳的油菜花己是遍地金黄。麦穗的芒尖已直立云空,随山风在晃动。
说实话,贵州的天比重庆湛兰了许多,山也不是那么孤立陡峭,而是连绵不绝,很多山顶还挂着一圈浅浅的白云。
山的上面是天空,我隔着窗户向上看,一片灰蒙蒙的云飘过来,有小东西从上面落下来,打在挡风玻璃上,现出原形,是些小雨点。
但灰蒙蒙的云飘过,又现出湛蓝高远的天空。贵州的气侯就这样;东边下雨西边晴,十里能过两重天。
由桐梓南下便进入了遵义市的辖区,遵义市是遵义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,也是古夜郎国的核心区域之一。
据传从春秋至西汉时期,贵州曾设大夜郎国,是中央政权的邦属国,此地是古夜郎国的范围。
古有关于夜郎自大的传说,我想,当时贵州山高路远,交通极为不便,中原王朝派使臣入夜郎劝说夜郎王归顺朝庭,因其未出过远门,自然要问朝庭是不是比夜郎大。夜郎当时属地千里,这一问也在情理之中,也是遵循了弱肉强食的规律,没什么可笑的吧。
现今贵州大地交通十分发达,88个县市均已通了高速,所有乡镇都有了水泥路,这恐怕是内陆很多省份都难以企及的吧。
过贵阳的时侯我没有进城,直接绕东环城就上了贵新高速公路。这贵新高速大概是第二等的高速吧,桥多隧洞多,才开通没几年,路面上却也缝缝补补的了。
据说在修这条路时贵州的许多高官都涉足其中,在中饱私囊后都在玩偷工减料的旧把戏,结果从省级领导到厅级再到县级乡级,倒了若干个才华横溢的领导。
我非常庆幸自己没有走入政界,以我现在对金钱的欲望,倘若我在某个官位上或许我会比他们贪得更厉害。
暮色降临时我已驶入了黔东南的地界,肚皮有点饿,我想看一下表,一抬手没带。
没有时间,我只好听肚皮和看天色行事。
肚皮饿就吃,天色暗就睡,我决定这样度过这十天。
出了凯里西出口收费站,我直接驾车往民族一条街走去,在停车线内摆好车,我从车上下来,脚踩在石头地面上,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石头凸凹不平的质感,一种遥远的感觉从脚底传上来,那种感觉和我小时候走在老家的青石板路面上的感觉是一样的。
我决定先吃饭再去寻找我预订的新世纪大酒店。
我背着包在暮色中开始昏头昏脑地往前走,好像是一直在往下走,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路被繁茂的香樟树掩映着,左边隔着修剪整齐的万年青是一条在初上的华灯下亮晃晃的水泥路,此时正是车水马龙,绿色的顶着广告牌的出租车象游戏里的甲壳虫有缝就钻,身躯高大被涂成五颜六色的公交车无奈地鸣响着喇叭,公务车私家车车流不息,真是人多车也多。
右边沿着斜坡建有一栋栋颇具苗侗色彩的小洋楼,每一栋都是三四层楼,屋檐上都挑着牛角造形,据说这牛角曾是苗族先民们在山上联络的工具,久而久之就成了苗族的象征,走进黔东南凡是屋檐造形是牛角,寨里建有踩歌堂的就是苗寨,建有鼓楼并配有风雨桥的则是侗寨,苗侗两家的建筑风格是各有不同的。
这民族一条街是地方官员融合了苗侗两家的建筑风格建起来的,看起来苗不苗侗不侗的,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对传统的歪曲。
下载花溪小说APP可以领取免费花瓣(๑•̀ㅂ•́)و✧